在南京灵谷寺东北侧,有一处静谧的墓地,墓碑上刻着“灵谷深松”,这便是民国时期著名人物谭延闿的长眠之地。作为民国时代的一位关键人物,谭延闿的影响力广泛且深远。无论是作为书法家、学者,还是官僚、美食家的身份,他都在从清末到民国的变革岁月中,扮演了重要角色。他的为人处事极为灵活,擅长在乱世中顺应潮流,左右逢源,长时间被称为“水晶球”和“聪明官僚”。
谭延闿出生于官宦之家,虽然是家族中的庶出子,但他并没有纨绔子弟的做派。他性格中的隐忍与圆滑,源自复杂的家庭背景和母亲李夫人深沉的教诲。母亲出身低微,让他从小就意识到只有通过学识才能获得尊重。谭延闿自小聪慧,5岁便进入私塾,13岁便中秀才。书法也是他的强项,他的字迹被帝师翁同龢赞誉有加,笔力遒劲,气韵生动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谭延闿的童年并不幸福,母亲李夫人在家庭中地位卑微,自己作为庶出的身份也常常遭遇歧视。在同龄孩子中,他常被戏称为“小老三”。这使得年幼的他充满了压抑与痛苦,也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要通过学识出人头地的动力。他深知,唯有母亲的地位得到提升,他才有可能在这个家族中找到立足之地。
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,曾是咸丰年间的进士,做过吏部尚书,还曾担任过闵浙、两广总督,家中妻妾众多,生活极为复杂。虽然他为人守规矩,但也并未给庶出儿子谭延闿多少宠爱。谭延闿的母亲李夫人是陈夫人的陪嫁丫鬟,年轻貌美,温柔贤惠,最终被纳为妾室。她为谭家生育了三个儿子,但依旧无权与丈夫共享家中的荣华。1880年,在李夫人怀孕时,谭钟麟做了一个梦,梦见嘉庆年间的探花何凌汉来访,认为这是文曲星转世的吉兆。梦醒之后,李夫人果真生下了一个儿子,谭钟麟喜出望外。
尽管如此,李夫人依旧在家中地位极低,甚至吃饭时,谭延闿和其他兄弟也只能站在一旁伺候。而那些来自陈夫人的孩子,则对谭延闿冷眼相待。他在私塾里总是被人嘲笑为“小老三”,这让年幼的谭延闿感到深深的屈辱。面对这些,他跑去问母亲李夫人,李夫人只是默默流泪,心中苦涩,但她忍住了没有将情绪宣泄出来。她对儿子说:“你是庶出,我是妾室,所以他们才会这样看你。但你们兄弟要好好读书,只有读书才有出路,我所吃的苦才算值得。”
这番话深深激励了谭延闿,他立下了一个誓言,不仅为了自己争光,也为了母亲能在谭家获得一份应有的地位。
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,谭延闿在父亲五子中学习最为出色,父亲也渐渐有所察觉,并为他请来了名师,期待他能光耀门楣。而在家中,谭延闿也常常为母亲争取尊严,哪怕母亲始终无法拥有话语权,但他每次做事都会征求她的意见,尽量避免让她再受委屈。
1893年,年仅13岁的谭延闿一举考中秀才,令父亲大为欣慰,认为他是家族未来的希望。从此,谭延闿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,他不仅要超越自我,更要让母亲感受到自己争取来的尊严。李夫人没有文化,但她以宽广的胸怀与朴素的智慧,教会了谭延闿许多做人的道理——做人要谦虚,待人要有余地,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。因为有了母亲的指引,谭延闿从来不曾急功近利,在家里总是扮演着和解者的角色。
最终,谭延闿以其出色的才学,成为家族中最受宠的儿子。父亲谭钟麟也公开宣布,李夫人可以与其他妻子共同在正厅就餐,这是谭延闿为了母亲争取到的“正妻”地位。李夫人眼含热泪,心中百感交集。她等了24年,最终是她的儿子为她争取来了这一份迟来的尊严。
随后的岁月里,谭延闿官运亨通,28岁时当选湖南咨议局议长,31岁便担任了湖南省都督,前途一片光明。尽管他早已身处高位,但母亲的影像始终萦绕在他心头。即便在外做官,他仍然时刻关心母亲的身体,常写信叮嘱弟弟照顾她。
然而,母亲最终因病重去世,而谭延闿未能及时赶回见母亲最后一面。得知噩耗后,他毫不犹豫地回到故乡,准备亲自为母亲送葬。为了确保母亲在最后的时刻获得尊严,谭延闿坚持要将母亲的灵柩从大门抬出,而不是从侧门,这一举动震惊了家族。尽管家族其他人强烈反对,他毅然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让母亲享有“正妻”的权力。在愤怒和决心的推动下,家族成员最终让路,谭延闿趴在母亲的棺材上,泪流满面,对着母亲说:“您终于从正门走了。”
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谭延闿深沉的孝心,他对母亲的尊重与悼念,已经超越了常人能够理解的范畴。
作为一位身处复杂家庭关系中的男人,谭延闿一生独自坚守对妻子的承诺。他不仅拒绝了孙中山提议的婚姻,更在面对外界诱惑时,始终保持着节操。他深知婚姻与家庭的责任,也痛恨那个时代将女性地位压制的现实,因此他坚决践行“三不主义”,一生都与女人保持着纯洁的关系。
谭延闿的一生,外表温和,处事圆滑,内心却有着坚毅的原则与坚定的立场。他的成功与为人之道,得益于复杂的家庭环境培养出的生存智慧,也得益于他那份对母亲和妻子的无比忠诚与孝顺。他的痴情和执着,正是在母亲的苦难中领悟到的。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,也尽可能地避免让自己的孩子重蹈母亲的覆辙。
作为民国时期的官员,谭延闿堪称异类,他独立坚持的价值观在当时的官场中显得尤为珍贵。对女性的尊重,对婚姻的忠诚,他的一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1930年,谭延闿因脑溢血在南京去世,享年58岁,享受了国葬的殊荣。他的名字,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创国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